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一双手课堂实录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5-07 19:53:18


我们都知道进行课堂实录不仅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把握课堂、传授知识,还能帮助同学们更加容易理解与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我们学大教育专家为大家带来了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一双手课堂实录,希望不仅能够拓宽老师授课思路,还能帮助同学们学习。

师:上课!请坐下。

同学们,试用课本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位林业工人。

大家知道,写人,特别是写人的外貌特征,往往抓住人物的哪部分来写呢?(学生举手)

哟,都知道。好,你说!

生:我认为最好抓住人的表情来写。

师:人的表情?我刚才问的是写人物往往抓住外貌的哪部分来写的?

生:是眼睛。

师:眼睛。为什么要写眼睛呢?

生:从眼睛可以看出人的表情。

生: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师:好。不错。我在讲台上看你们的一双双眼睛都是亮晶晶的、水灵灵的,的确是心灵的窗户。我就通过你们的眼睛知道你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你说了一点,是对的,写人物为什么写眼睛,还有没有其他什么理由?

生:眼睛是会说话的。

师:眼睛会说话?你的眼睛是怎样说话的?

生比如说,现在我正在回答洪老师提出的问题,我的眼睛告诉洪老师:我正在思考。

师:你的回答真好,真聪明!一般地说,写人的外貌特点,是写眼睛。而我们今天讲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偏偏不去写眼睛,而是写一双手,(板书课题:一双手)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5页。

美术老师说手最难画,而且无丝毫的表情。作者的思路是不是有点怪呢?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这个问题。“我握过各种各样的手----老手、嫩手,黑手、白手,粗手、细手,还有唐婉式的红酥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

师:唐婉是什么人?鬃同学说说看。

生:唐婉是宋朝诗人陆游的妻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

师:他会看注释。看注释,这是读书的一种本领,很好。我们大家都要养成读书看注释的习惯。

红酥手的“酥”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街上卖酥饼的“酥”?

生:不是的。注释上说,红酥,亦写作“红苏”,指红润细腻。

红酥手,是指古代美人的红润细腻的手。

师:作者握过很多手,但都未留下很深的印象。读到这儿,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课文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偏偏列举出“各种各样的手”,而且又是一双“未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手呢?是不是走题了?大家可以议论议论。(学生七嘴八舌小声议论。)有人反映很快,已经知道作者的用意了,但还有些同学没有领会。读完2.3两段,大家都会清楚的。请读了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请一位同学把二、三两段读一下。

(学生读2.3两段,教师运用幻灯片解释词语。肩镐:肩,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用肩扛;镐〈gǎo〉,刨土用的工具。板书:不论……只要……就……)好,念得很清楚,请哪位同学回答一下,为什么先不写这一双手,而是一开头就写各种各样的手?

生:我觉得这样写,把各种各样的手与这一双手做比较,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手引出张迎善的手。这是用的对比衬托的手法。

师:对比衬托的手法?也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手”来衬托这“一双手”,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齐)是的。

师:这是什么方法?

生:叫铺垫。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烘托。

师:还有什么说法?

生:衬托。

生:我认为是烘云托月。

师:你用的这个词是从哪儿来的?

生:我在昨天的报纸上看到的。

师:你看的课外书报不少,记忆力又好。和刚才几位同学用的词不同,但讲的意思都是对的。作者一方面写“未留下很深印象”的各种各样的手,一方面又写“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的一双手,目的就是要从各种各样的手与这一双手的对比中,更加突出“天下第一奇手”。

(板书:天下第一奇手)

师:那么,这一双手哪些地方“奇”?作者怎么写“奇”的?请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第4段到第18段,共15个段落,这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写采访中关于一双手的见闻。请同学们运用试用课本中“阅读方法和习惯”中“读书四到”的方法自己独立地阅读这一部分课文。请先看幻灯。

(幻灯映出)

读书“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文意

口到----出声念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撮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师:眼到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仔细看书,一览文意。

师:口到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出声念书,熟读成诵。

师:手到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圈点勾画,摘记撮录。

师:心到的要求是什么?

生:(齐)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师:用“四到”方法学习这部分课文,我提出几点具体要求。

“眼到”:仔细看懂作者写的是怎样的一双“奇”手。

“口到”:出声念描写手的特征的好的语段或句子。

“手到”:勾画圈点,标出段序,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

“心到”:用心揣摩,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从什么角度写“奇”手的,写手“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手“奇”的目的是什么?可以借助课文右边的“读中提示”来思考。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哪位同学自愿读的?要求读书的人很多。(指定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轻声随读,教师在行间巡视,小声个别指点“四到”读书方法。)

师:读得很好,好极了。刚才我看了一下,许多人在课本上作了圈点勾画,标出了重点词语和重要语句,有的还在有疑问的词句旁边加了问号。说明大家不仅眼口都到了,而且手也到了。我提几个问题,着重检查一下同学们读书时心有没有到。

第一个问题:课文是人物专访。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人物的“一双手”的?

哪个说?

生:我认为是从采访的角度。

师:对的,是采访的角度,所以写了采访者的活动。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抓住这几个动词,我们也就可以把记叙的线索理出来。大家可以边看书,边把找到的有关的动词用钢笔圈点勾画出来。我们看哪位同学找得最快,哪位同学找得最准,哪位同学找得最全。

有人举手了,好。又有很多人举手,不要着急。反应快的同学要耐心等一下。请鬃说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找出一系列动词,教师放幻灯片,映出主要动词:

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手)

师:我们看看幻灯映出的词。勾画不全或不正确的同学,对照幻灯映出的词添加、改正一下。(借此师生共同划层次。)

作者在一系列的采访活动中,通过自己的直觉写出了一双手的奇特,给读者以亲切感、自然感。

从同学们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读书时初步做到了“心到”。

我再问第二个问题: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哟,都知道。哦,还有一位同学没举手,大家再等等。好,全了。请鬃说。

生:第四段,“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师:你见过松木吗?

生:见过的。

师:松木什么样子?我最近请木工师傅找了个半截老松木,是这样的。

(出示半截鹰爪形的老松木,全班学生兴奋地笑起来。有的从座位上站起来看,老师在行间巡走。)

师:我要同学们看着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

生:粗。

师:为什么?

生:松木表皮粗糙。

师:还有什么?

生:老。

师:哪里老?

生:本来就是老松木。

师:还有什么?

生:干。

师:松木在老师手里。你怎么知道干的?

生:那块树皮已裂了,所以干。

师:还有没有?想一想,仔细想想。你说!

生:(立起来又愣住)

师:不要性急,我相信你会想起来的。其他同学可能已想好了,可我还一点要请这位同学说。(两秒钟后)

生:硬。

师:很好,硬,你摸一摸,硬不硬?(把松木送到学生手上摸一摸,学生回答“很硬”。)还有一个词,能再想一想吗?

(全场静思)大家可以从颜色和形状上考虑。

生:颜色比较深。

师:对,色深。还有没有?

生:我认为还有厚

师:好。大家一凑就把以树喻手的特征说得准确、完整而全面了。

(教师归纳以松木喻手的几个主要特征。板书:粗→老→硬→干→色深→厚)

师:我再问第三个问题。有人说,世界上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

(几个学生插嘴:“大!”)

师:大?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不能找出来?

(纷纷举手)

师:不要粗心,课文中写大的不止一处。要找全了。

(学生勾画圈点写手大的语句,教师运用幻灯字幕解释词语“本能”:人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性能)

生:课文第17段,作者列举数字是写手大的。

生:第8段,手指特别肥大,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也是写大的。

生:第5段,“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的裹住了”是写大的。

师;这个“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的同学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

(同学互相裹手,课堂一片活跃。)

师:裹得起来裹不起来?

生:裹不起来。

师:怎么会裹不起来呢?

生:手小。

师:手小,我的手与你们的手比起来可能是大手了,也不能把他们的手裹起来。(用自己的手裹前排一位学生的手,果然裹不起来。)那么,课文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手大的呢?

生:(齐)对比。

师:对,用大手比小手,突出“一双手”之大。越比越大。那么,为什么又用“紧紧”呢?

可不可以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不能换成“包”?

生:不行。

师:什么理由?

生:因为这是比喻张迎善的手,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

师:太好了,你想得这么全面深刻,可见你真正做到读书“四到”了。

这一段用对比写手大,那么第17段用的什么方法写手大呢?

生;用数字。

师:用数字有什么好处?不用数字不是同样可以说明手大吗?比如说有同学作文时写大,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七嘴八舌)太空洞、太笼统。

师:张迎善的手究竟有多大?先请大家把文具盒里的小尺子拿出来量量自己的手多大,把数字告诉我。长、宽、厚全量出来,算出张迎善的手比你的手大多少。

(学生量手,并随口报数字:长16厘米,厚1.2厘米……一片活跃。)

师:(把手伸出)请位同学给我量一量。(学生争着量教师的手,一位同学抢上讲台量教师的手。)

生:长18.5厘米。

师:班上哪位同学手最大?

(学生一致推荐体育委员任远。任远登上讲台量手。)

师:请把你的手的长、宽、厚的数字量出来。

生:长19.5厘米。

师:哈,比我的手还长1厘米。

生:宽8厘米,厚1.5厘米。

师:我们请你把你的左手按在幻灯片的张迎善的手图上,这手图的尺寸是按课本上的数字画的,因为人们手长、宽、厚一般是成正比例的,我们只要比一比手长就可以比出谁的手大。

(任远把左手按在幻灯片的手图上,教师打开幻灯,屏幕上立即映出手的对比影子,任远的手显然很小,全班同学哗然。)

师:哪个手大?

生:张迎善的手大。

师:下面讨论第四个问题: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段?啊呀,很多人都知道了!鬃说。

生:7、8、9三段

师:找得对。第7、8、9段写了张迎善的手的很多细小的部位。哪些部位呢?不必举手,可以随口自由地说。

(学生随口凑答:掌面、老茧、大指等等。)

师:下面我说一个部位,你们就用课本中的话把它的特征说出来,这可既要眼到又要口到了。

师:皮肤怎么样?

生:(齐)呈木色。

师:纹络----

生L(齐)又深又粗。

师:掌面----

生:(齐)鼓皮样硬。

师:老茧----

生:(齐)布满每个角落。

师:手指头----

生:特别粗大肥圆。

师:一个手指头----

生:(齐)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师:左手大拇指----

生:(齐)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

师:手指各个关节----

生:(齐)都缠着线,线染成泥色。

师:下面请同学对照幻灯片映出的手图,默念课本上描写手的细部的语句,两分钟后,请一位同学不看书,指着手图,分析张迎善的手的各细部的特征。

(学生眼、手、口、心并用,紧张地一边观察手图,一边看书,一边圈点勾画,一边强记课文语句,教师巡视行间,个别指点。)

师:哪位同学上台讲?

(学生纷纷要求上台,教师指定一学生上台。)

生:(用教鞭边指手图各部位,边介绍分析)皮肤呈木色,说明手的颜色深;手指头粗大肥圆,说明手大;各个手指缠着线,说明手干硬;大拇指没有指甲,长着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说明手干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说明了手硬、干;纹络又黑又深,说明手粗、老;一只手指头,就像三节老甘蔗,说明手老;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说明手干裂;掌面像鼓皮,说明手干裂。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记忆力很好,口头表达很清楚,有条理,而且还边介绍,边分析,可真正是眼、手、口、心都到。刚才鬃同学说到张迎善的手是一双又粗又硬又干又老又厚色又深的手。这双手是不是“天下第一奇手”啊!

生:(齐)是的。

师:课文先总写“一双手”,又从细部写“一双手”,都是写的作者采访中的所见。接下来作者着重写关于手的所闻。通过所闻,交代形成天下第一奇手的原因。

师:那么,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天下第一奇手”的呢?我希望大家通过眼看、手画、心想的方法,从课文中找出四句话来具体分析一下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硬、老、干、厚、色深的。

(学生看书、勾画圈点)

师:好,有人举手了。不要着急,再想一想,可以先把几句话勾画出来。不求完整,两句、三句、四句都可以。

生:“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

师:这几句话是不是主要的?

生:是的。

师:还有没有?

生: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生:张迎善的手,美化了祖国,创造了财富。

师:好。还有没有?

生: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师:对,把手与铁比,手比铁还坚硬。它有什么含义?

生:把手与铁相比,说明手的坚硬、有力、耐磨,这个比喻歌颂了平凡而艰苦的劳动。

师:你怎么想到的?

生:是从课本“读中提示”看到的。

师:你能借助读中提示来分析思考,说明你不但学会了课文,而且会学课文。你的眼不仅看到了课文,还看到了提示。很好。同学们,作者先写了“所见”的手的外形的特征,然后又通过“所闻”写出“一双手”创造的奇迹。把所见所闻结合起来,用一句话概括,该怎么说?

生:(齐)奇手创造奇迹。

师:说得好。一方面是手的外形奇,是正面写的;一方面是手的奉献奇,是手的内在的奇。到这里,我们可以悟到:为什么会说话的眼睛不写,而要写一双手,写张迎善这双手是因为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因此说张迎善这个人是我们中国工人阶级的代表,写手是为了写人,是为了写张迎善这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心灵美、情操高的人。这一点,大家必须清楚。作者从所见写到所闻,最后一段,又自然地写出了所感,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听到了“嘎嘎”的树倒声……我隐约悟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师:张迎善的手丑不丑?

生:(齐)丑。

师:绿色宝库美不美?

生:(齐)美。

师: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质上美。(幻灯映出:美玉出乎丑璞)这个成语,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一种创造美的精神,从艰苦的劳动和奋斗中,发现美,赢得美,享受美。

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丑的呢?

生:创造绿色宝库的。

师:绿色宝库为什么能这样美呢?

生: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

(教师板书)

(粗、硬、老、干、厚、大、色深)(创建绿色宝库)

师:这个代价很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不付出代价,就不能获得成功。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或者报纸上、影视中、书刊上,看到的人和事,还有没有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学生思考,先后举手。)

师:我建议每个同学都要举出一些人和事,至秒要举一个例子来说说。讲自己爸爸妈妈也可以。

还有一两个没想到,再等一等,还有两位,还有一位,再等一等,因为每位同学都应该也可能举出例子来说说的。好,先请鬃说。

生:环卫所的工人成年累月工作,手上经常沾上粪污。

师:这例子说的什么道理?

生:美是以丑为代价的。

师:他的表述很好,不要再重复。

生:教师整天与粉笔灰打交道,一心扑在教育上、扑在学生身上,他们虽然手上是脏的,工作又很辛苦,但正是用这个代价,教育了后代。

师:你爸爸是干什么的?

生:是教师。

师:怪不得你举教师的例子,原来是歌颂你爸爸的。(众笑)当然,还可以包括歌颂我本人。(众笑)我今天来上课前把手洗了两遍,改作业时沾上的红墨水还没有洗干净,还有两三个斑点洗不掉。你们看看。(伸给前排学生看,众大笑。)你嫌不嫌爸爸的手脏?

生:不嫌。因为他是我爸爸。(众笑)

师:只要是无私奉献的人的手,我们都不应该嫌,对不对?还有谁说?

生:(抢答)我认为,世上一切劳动者,都是用自己丑手为代价的劳动来换取美的成果的。

师:我看也不一定。比如。绣花姑娘的手很美,不照样换来美吗?这怎么理解?

生:我认为不能仅仅从手表面的美丑来判断丑美,要从本质看我们是不是付出辛勤劳动,是否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师:你讲得真深透,你的心不仅到了,而且“灵了”。还能举什么例子?

生:还有我妈妈,她是厂里刨床工,很辛苦,每天手上都沾了很多油污,手心里的每个角落都布满了老茧,但她用这双手为国家创造了财富。

师:你能不能举两个例子?

生:再比如石油工人吧。

师:你怎么想到石油工人的?

生:我爸爸是石油工人。

师:怪不得你随口能举出这么多的例子。石油工人操作是什么样子?

生:满身泥浆、油污。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不限于手,扩大到一切人和事。顺着这个思路,大家再举些例子。

生:我国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在训练中经常摔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

师:你见过?

生:我是从一本报告文学书上看到的。

师:好。同学们说的许多人的手,都是平凡的劳动者的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一双双普普通通的手,一双双以丑为代价换取美的手,在各自的岗位上,每天都在创造、奋斗、奉献。我们每个同学,也有一双手,更有一颗献身四化的爱国之心。我们要用自己的手去学习、工作、建设,我们要像张迎善那样,献出美的青春,去建设美的祖国,创造美的生活,开拓美的未来。

课文分析到这里结束。下面请同学们按照“阅读方法和习惯”中“读书摘记”知识短文的要求,完成“《一双手》读书摘记表”。同时完成“读一读”、“写一写”的练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一双手课堂实录,在上面文章中我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整理,希望能对老师的授课,同学的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